请记得那些点亮我们生命的人
2010年9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电影教师节
请记得那些点亮我们生命的人

徐佳 文
 

曾记否?那一次,因为不好好听课,那个人罚你抄写了课文20遍;那一次,因为你把隔壁女同学的花裙子弄破了,那个人让你在门外站了一节课;那一次,陪你在教室里等待迟到的爸妈,那个人也许耽误了自己回家接孩子的时间;那一次,你在考场外焦急的等待,那个人急冲冲地给你送来准考证,目送你进入考场,嘱咐你好好考试……我们的生命中总有这么一些人,虽然我们不说,但那些故事我们依然记得。每年的9月10日都是教师节,学生们都在这一天感谢恩师的一年辛劳,不论他们是否还在学校。电影里也有很多让我们难忘的好老师,他们是所有为人师者的典范,是生活中千万老师的缩影,他们或可爱,或温暖,或博学,或严厉,从他们那我们学到知识,学到了做人。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电影中的老师们,也重温一下自己与老师的那些美好时光。

A 幼儿园男阿姨不好当

人名: 约翰·金伯 (阿诺·施瓦辛格)

出自:《幼儿园特警》,美国

学校:幼儿园

学生:世界上“最恐怖”的宝宝们

如果是光凭想象,你是绝对不能把阿诺·施瓦辛格和幼儿园的男阿姨划上等号的。也许就是这种天生的差距才让阿诺演起这个角色来笑料百出。在好莱坞的火爆动作片的培养下,我们早已习惯了施瓦辛格先生(不对,现在该称为施瓦辛格州长,虽然这个头衔跟他也不是很搭配)一身纠结的肌肉,戴着酷酷的飞行员墨镜,面无表情,手拿无数重型武器的样子,接着将坏人揍得屁滚尿流、哭爹喊娘,对嘛,这才是我们心目中那个无所不能的英雄啊。可是,到了幼儿园这个神秘的地方,英雄也会变成狗熊。要说施瓦辛格,什么大场面没见过,可偏偏对这群天使面孔的小魔怪彻底没辙了。也许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铁汉柔情”,最刚强的肌肉之下包裹的是一颗最柔软的心,只是我们不懂开启心扉的方式,而这群小魔怪正好知道密码。于是,一个好好先生般的肌肉男阿姨便展现在我们眼前,看着这群天真无邪的面孔和清澈透亮的眼睛,施瓦辛格真的是打不能下手、骂不能张口,从来不知道被欺负是哪种感觉的硬汉终于尝到了那种滋味。

B 以惠特曼之名

人名:约翰·基廷(罗宾·威廉姆斯 饰)

出自:《死亡诗社》,美国

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

学生:学院派教条下无力抗拒的男生们

基廷仍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中出现的老师形象排名NO.1。犹记得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片子是在英语的视听课上,听着名字心中有几分疑惑,当下就想,这个外教也忒怪了吧,上课竟然放恐怖片教学。于是,在观看影片的一个多小时里都是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片刻不敢懈怠。

故事讲述了发生在美国一所男生大学预科学校的故事,这所学校历史悠久,却死气沉沉,与青春格格不入。可一位老师的到来打乱了这一切,他藐视权威,煽动学生撕毁充满教条意味的课本,而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他发散思维,让学生饱受旧体制钳制的心灵得以解放。学生们在基廷老师的人格魅力的感染下,将他的教导付诸行动:勇敢追求心仪的姑娘、加入“死亡诗社”、参加话剧演出……“死亡诗社”是一个象征,一种理想。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诗情,让情绪自由流淌。所谓“死亡诗社”是陈规陋习的死亡,是规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这种“死亡”境地是影片的灵魂所在。

陈旧体制之外的理想与激情终究是短暂的,体制本身的生硬与僵化依然顽固并且持续,两者终究无法调和。学生尼尔的抗争以死亡告终,基廷老师的抗争以出走落幕。影片最后一幕,基廷老师默默步出教室之际,那个曾经唯唯诺诺的学生托德突然站上桌子,嘴里念出了“船长,我的船长!”(《哦,船长,我的船长》是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在林肯遇刺之后创作的悼念诗之一,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含义不言而喻)以基廷老师典型的“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方式向老师的离开致敬。之后,同学们陆陆续续登上桌子,目送基廷老师。一边是气急败坏的校长,一边是隐忍微笑的基廷老师。到底谁赢了,一看便知。

每每回想起校园岁月,记得最深的是心中一个斗大的“怕”字,晦暗无光。左边是懒惰,右边是懦弱,最上边是自卑,往下看是逃避。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给自己套上了金箍,时刻规定着自己的行为,死记硬背考高分,不容许偏科,文理一定都要棒,英语一定要过四级…….仿佛只有这样,我们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我们不敢呐喊,不敢越界,不敢对任何人说不,可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像基廷这样的老师,如果我们也成立一个“死亡诗社”,那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C 你的失败成就了我们

人名:张美丽(倪萍 饰)

出自:《美丽的大脚》,中国

学校:乡村学校

学生:黄土坡上的泥巴娃

听到最多的就是张美丽不断搁在嘴边的那句:我这辈子就是没有成功过。她叫张美丽,可她并不漂亮,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丈夫因愚昧无知把列车铁轨上的铆钉偷去当废铁卖,导致列车出轨伤亡惨重被依法处决;作为一位母亲,唯一的儿子在七岁大的时候也夭折了,就连自以为很隐蔽的偷情也被初来乍到的志愿者夏雨一眼看穿了。总之,张美丽的人生很不成功,可以说是失败透顶。

水,对于城市生活的人来说仅仅只是普通的水,可对于生活在那片干燥、龟裂、枯竭的高原上的人们来说,那就代表着一种梦想,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试想一个三年都没下过雨的地方,人是怎么生活过来的,一杯沙土见底的水,一盆多次利用的洗脸水,一口全村人喝的井,偶尔的雷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却是雷声大没雨点。其实,最饥渴、最贫瘠的还不是环境,而是人心。

而就是这个张美丽,用自己不太成功的人生为孩子们的生命注入了一丝鲜活的力量,她的质朴、她的竭尽所能、她的不完美都体现了一个乡村女教师作为山乡文化符号,拼命希望通过教育改变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能使每个“娃儿”都“成功”。后来,张美丽的生命也因一次意外走到了尽头,她早已预示到了自己的命运,“做什么都不成功”,可她仍能做到“哭着来,笑着走”,这笑是从容面对生死,又是悲叹命运无常。电影的结尾志愿者夏雨并没有留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她说,她再也不想去那种地方了。没有比这更能反映当地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水平低下的话语了。张美丽虽然走了,但她身上最美丽的是那种在苦难的环境下,快乐、向上、自尊地活着,却实实在在地烙在了每个孩子的心中。

D 原来老师也可以是这样的

人名: 鬼冢英吉(反町隆史 饰)

出自:《GTO麻辣教师》,日本

学校:北文馆学苑

学生:一群不良少年

在日本,很少有从漫画到真人的过渡能够很生动、很顺利的,比如《灌篮高手》、《柯南》、《恋爱白皮书》等,但《GTO麻辣教师》做到了。当然,可能是由于从漫画改编的缘故,这个角色承袭了无数完全脱离现实的特点,相当的不靠谱。他的人生目标很伟大——成为—名名留青史的伟大老师,但成为老师的动机却很“渺小”——被一个喜欢老师(此老师秃头,四眼,个矮)的漂亮女高中生拒绝,受到打击。空手道二段,骑机车,喜欢以眼神杀人,常常文不对题地教训学生,老师鬼冢英吉所表现的是在理想主义的前提下,用现代教育所欠缺的理念与手段来实施教学。鬼冢英吉这个形象的成功并不在他的教师身份,而是在他本身,这种老师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哪个父母敢把孩子交到这样的老师手上?影片只不过是通过“教师”这个职业身份的载体来表达出各种夸张的校园生活喜剧,“老师”不过是个噱头,是个幌子罢了。

戏剧的特别之处在于由一个非常态的老师带领一群非常态的学生走向主流社会中道德规范所允许的道路。它所传达出的信息:无论少年时代如何的荒诞不堪,最终的出路仍旧是被社会所认同的归宿。即使GTO所代表的“异常”老师的外在多么绚丽迷幻,他们的本性,仍旧与前辈金八老师相似,集中体现出为人师表所需要承担责任的一面。

E 生命因你而动听

人名:马修·克莱门特(杰勒德·尊诺 饰)

出自:《放牛班的春天》,法国

学校:塘低男子寄宿学校

学生:放牛班的孩子们

从小对法国电影就有一个印象,生命中最动人的往往都是来自不起眼的小事。不似好莱坞,非得把英雄搁在动荡的年代,背负拯救国家甚至人类命运的重任,没有美女相伴,也没有007那般炫目的武器和座驾,法国片常常都是带着淡淡的愉悦和哀愁,没有过多的浓墨重彩,没有逼人泪下的情节,一切都只是淡淡的。

片中的老师是个普通人。不高,矮矮的,不帅,胖胖的,头发不多,屈指可数,他就像是我们生活中,在小巷转角都可以遇上的那个老师一样,毫不起眼。他是一个失败的音乐家,失业的小学监,一生就那样默默地过去,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没有成就,他终是无名无利的。 孩子们的合唱团并没有成为奇迹,他并没有从此功成名就。虽被冤枉但确实暴力的蒙丹或许依然会有晦暗的一生。那些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仍是那般无力,那些飞舞的纸飞机和一双双在窗口摇动的小手,更多的,或许也只是煽情的安慰罢……

人生本无太多奇迹,马修老师说:“而歌唱,只是歌唱本身,仿佛黑夜中的星光,虽不能照彻黑暗,却使生命增添了一丝光亮。”没有奇迹,歌唱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奇迹。即使马修所教的孩子们被人夸赞,即使赞助人对他们印象良好,影片对“以后”并未交待太多便戛然而止,但我们可以想到,那些放牛班的孩子可能仍旧继续过先前那样的生活,仍旧是世人眼中叛逆的孩子,然后慢慢长大,恋爱,结婚,生子,老去。而歌唱,只是歌唱本身,仿佛黑夜中的星光,虽不能照彻黑暗,却使生命增添了一丝光亮。就在歌唱中行走罢,倘能一路唱下去,此生,也非完全虚度了。当片尾的字幕打出“马修教授音乐,终其一生,不求闻达”的时候,我无法自持,泪流满面。电影中总是成就一些让人侧目的感动,一如现实中我们无法改变的贫瘠,都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写这段文字时,手边一直播放着电影里的音乐,美好如天籁般的童声合唱还是会让人轻易陷入其中,一段简单的快乐的乐符,陶醉了戏里戏外的人,马修、孩子们,还有我们。

F 永远的校长

人名:阿不思·邓布利多(理查德·哈里斯、迈克尔·甘伯恩饰)

出自:《哈利·波特》系列书及电影,魔法世界

学校: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学生:哈利·波特、赫敏·布兰切特、罗恩·卫斯理

巫师也会死么?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想过。可是J·K·罗琳,《哈利·波特》的作者让我们在该书的第六卷里看到,这个戴着尖尖的巫师帽,半月形金丝眼镜,长及胸前的白胡子,灰色的厚长袍的和蔼可亲的老人家就这么离开了。再一次证明了,这个系列完全就是写给成年人看的,这个长长的故事里面充满着痛苦的童年、生活的黑暗、未知的死亡、可怕的阴谋、恐怖的怪物,这一切都不是孩子们的生活中应该出现的吧。

哈利·波特的成长经历跟现实生活中很多不幸的孩子一样,父母双亡,寄居在无情的姨妈姨夫家里,而邓布利多的出现让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情。他们的接触不多,邓布利多并没有像个絮絮叨叨的老人家一样操心哈利的生活细节,他的关心来自于眼神,那一抹温暖之光始终是引导哈利在艰难的人生和伏地魔的追杀之中不断前行的动力。他的死也告诉哈利,人生无常,但生活还是要继续,长大就得从他的离开开始。 ( 本版文字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