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 愿做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之火 ,化甘霖育桃李浇开理想之花?一支粉笔,两袖清风 ;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在第2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采访了几位特殊的教师,他们为他乡孩子奉献着自己的知识和才华。
德吉曲珍:藏族“阿妈”情洒江淮
德吉曲珍,1992年毕业于西藏山南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西藏山南区第三小学任教。2008年9月被派选到安徽进行对口支教,任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西藏班藏语老师,2009年, 德吉曲珍参与科大讯飞公司藏语语言库的建设工作,使用该语言库,汉语老师只需点一下按钮即可完成藏语翻译。
2年支教任务结束后,德吉曲珍选择了继续留在合肥支教,这位藏族孩子眼中的“阿妈”将自己无私的爱洒满江淮……
“西藏班的有些孩子藏语基础较差,我把藏文编成一首歌让学生们唱,时间久了,他们成绩也就慢慢进步了。”据德珍老师透露,08(1)班有个学生叫罗罗,因为从小学3年级开始就在成都的贵族学校上学,汉语科目虽好,可藏文却一塌糊涂,后来考进合肥三十五中,经过自己的精心辅导和孩子的刻苦努力,终于在今年的期末考试中夺得全班第一名的好成绩。
为了让这些远离家乡的孩子有家的温馨感觉,德珍老师主动担当起了藏族孩子的“家长”。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德珍老师的心里装的都是她可爱的学生。连她的办公地点都紧挨着学生教室和宿舍的一楼,以便随时随地照看孩子。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
学生的镜片摔烂了,她帮助换新的;看到孩子经常穿一件衣服的,她会给孩子购买新衣服;平时孩子们学习太累,她也会买些水果、牛奶去看望。藏历新年时,汉族老师几乎不懂藏族的风俗,于是她便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做疙瘩面,在大年初一的早上上街打酥油茶,一直忙到上午9点多,和每个孩子以及他们的家长一起吃“古都”跳“果谐”迎接新年的到来……
“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这是德珍老师给自己支教生涯的一个简单小结。她说,女儿明年也要毕业了,自己在合肥的支教生涯也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想想这些,自己竟有点舍不得了,因为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孩子,爱上了安徽。
吴维峰、汪本成:义无反顾支援松潘
吴维峰, 1985年7月毕业于凤阳师范,自学获大学本科学历。由于工作出色,1993年12月被滁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滁州市少儿工作者先进个人”;1996年9月至2006年8月在万桥小学工作并担任校长,期间被南谯区文教体局聘任为小学数学兼职教研员,2006年3月荣获“滁州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6月,参加滁州市市直学校教师选招考试,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调入滁州市第一小学任教,2007年4月荣获滁州市第二批“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在四川“5.12”地震发生以后,他要求支援灾区,成为安徽省首批优秀教师对口援建四川省松潘县支教队伍中的一员,带着领导的信任,同事的鼓励、家人的支持,怀着满腔的激情义无反顾地奔赴松潘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在支教期间,他克服了高原反应、水土不服、语言不通、余震不断等一系列困难,坚守工作岗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了松潘县委、县政府及中共安徽省驻松潘援建办临时党委的表彰。
汪本成,现任肥东二中高中部数学教师,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8月,汪本成来到了四川松潘。根据松潘教育局的统一布置,汪本成被安排到松潘中学工作,每周19个课时,晚自习辅导8个课时,每周六还有3节补缺补差课。汪本成还在星期天义务给两个班优等生进行“拔尖”辅导。
“初到高原,每位老师都产生了轻重不同的高原反应,再加上饮食习惯不同,昼夜巨大的温差,老师们先后都出现了感冒发烧,流鼻血等症状。”汪本成向记者介绍,他也有高原反应,但是在一年的支教中,他从不因不舒服请过假,从没耽误过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