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家基金公司的旗下基金已经全部发布了中报。据统计,公布中报的654只基金上半年亏损4398亿元,仅次于2008年上半年,成为史上第二亏。但是,巨亏背后,基金公司、银行和券商都赚得盆满钵满,而作为基金产业链上最弱势的一方--投资者,却成为唯一为亏损买单的人。人们不禁要惊呼:谁来为投资者负责?杨晓春
基金、银行、券商:旱涝保收赚佣金
按理说投资者作为基金的衣食父母,理应享有“顾客就是上帝”的待遇,然而在不温不火的市场下,投资者居然成为了四个关联方中唯一一个亏损方,而其他三个机构方则大赚特赚。
基金公司的主要来源并不是来源于业绩,而是来源于基金的管理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60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管理费收入总额约为148.95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8.59%。这引起了不少亏损投资者的不满。
银行和券商是基金销售的两个主要渠道。基金产业链中银行收入的构成主要为客户维护费、基金托管费、基金认购和赎回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银行获得的基金认购和赎回费用,约为15亿元,托管费约为27.5亿元,累计收入约42.5亿元。
基金的频繁交易为券商带来了丰厚的佣金,这就意味着基金的换手率成为了基金产业链中券商收入的晴雨表。
投资者:谁来为我们负责?
从半年报中也不难窥探出,只要保住基金的份额,基金公司就会赚钱;只要有基金的发行、认购和赎回,银行就会赚钱;只要有基金的交易,券商就会赚钱。那么广大的基金投资者不禁要问,为何巨亏之下惟独要我来买单?
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基民显然已经坐不住了,纷纷表示要 “用脚投票”。由此可见,除了提高基金的盈利能力外,改革目前这种旱涝保收的管理和收费体制,势在必行。这点不妨借鉴下国外的经验,在国外,基金共同管理者在报告期内实现高收益,则可以从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薪酬,一旦亏损经理还将“倒贴”。只有将基金业绩和基金公司收益挂钩,基金管理者们才会忠于职守,对投资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