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不太悲观,所谓乱世出英雄,没文化到一定程度,总会有人站出来的。”
——出生于上海的中国新生代作家棉棉,在面对记者提到,80年代曾经有过一个文学“盛世”,而在今天却集体失语时,显得很乐观。
“一边教导别人不要‘随地吐痰’,一边自己却在‘随地吐痰’,这大概就是一些文化人的特色。”
——《颤栗的道德底线》和《风化的传统基石》两本书是上个月才出版的钱文忠语录。钱文忠在自己的书中写道:“今天,批评有了一个更宽容的空间。批评者不能辜负这个空间,要主动维护它,而不是‘随地吐痰’。”但著名学者叶匡政则认为钱文忠自己就在“随地吐痰”。
“曾经有那么一个年代,人们都很纯真,那时的经典文化都有一股青春的气息,有美好的理想主义,而今天很多东西过于商业化和物质了,所以,我一直想写一个人们都忽略的东西。”
——作为《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广大文艺青年和网友认为王小峰的文字犀利有营养,容易“上瘾”。他用“生活之必需”描述了音乐在自己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这不是罗贯中一个人的虚伪,是旧时代读书人的集体虚伪。这些人的心理,是又想当官,又要摆谱。因此,他们说的话也好,写的书也好,永远都是酸不溜秋的。他们永远都在做一个梦:自己端个架子在家里坐着,皇帝来请,还请三回。请出来之后,言听计从,恩宠有加;自己则光宗耀祖,大展宏图。这是许多人心里的黄粱梦。”
——易中天表示“三顾茅庐”的故事很精彩,罗贯中也说得天衣无缝。但明眼人还是不难看出:刘备在隆中的那些奇遇和巧遇,其实都是“罗贯中笔下之诸葛亮”的刻意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