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报告称,在取自长江上、中、下游重庆、武汉、南京、马鞍山4个城市的鲤鱼和鲶鱼做检测时,均测出含有“环境激素”。
报告显示 长江鱼体检出“环境激素”
8月25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表了24页纸的题为《“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的报告。调查报告显示,在取自长江上、中、下游不同城市的鲤鱼和鲶鱼体内,均测出了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
8月28日,记者从整篇调查报告中发现,“绿色和平”在来自重庆、武汉、南京,以及我省马鞍山四市的野生鲤鱼与鲶鱼体内,检测出了广受国际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部分鱼体内还检测出了汞、铅和镉等重金属。
研究发现 “环境激素”是性早熟重要的诱因之一
“壬基酚和辛基酚是洗涤剂、纺织产品和皮革涂饰中极为常见的化学原料,属于环境激素,可以干扰内分泌并影响性发育水平的内分泌干扰素。全氟辛烷磺酸则被广泛用于纺织品、地毯、造纸、防水涂料等产品之中,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记者在报告中了解到,被测有毒物质,均为化学用品,被大量用于工业生产之中。
“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具有累积性,因而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形成健康隐患。”在报告中,绿色和平水污染防治项目主任武毅秀介绍了这些物质的危害性。“由于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健康巨大的负面影响,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将其列为禁止或限制使用的化学物质。国外研究成果指出:环境激素的污染水平是性早熟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记者从省环保厅相关人士处得知,对我省长江流域野生鱼会进行检测,着重关注长江水质污染。
环保专家 亟待加强水质监测,尽快立法
长江流域大面积水域为什么会出现“环境激素”?
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安徽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导孙庆业,以及多年来致力于太湖污染研究、被外界称为“太湖卫士”的吴立红。
“目前,环保部门正在大力治理汞、铅和镉等重金属引发的污染问题,但是国内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对壬基酚和辛基酚的生产、使用和排放进行管理,也没有对壬基酚和辛基酚的检测、排放、产量控制和质量控制及毒性设定有相关规定,另外,也未对制造和使用全氟辛烷磺酸和其他全氟化合物作出规定。正是如此,导致了这些化学物质在我国肆虐‘生长’。”孙庆业告诉记者,对于这些污染物包括壬基酚、辛基酚及全氟辛烷磺酸,以及水污染方面,发达国家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并采取了相关措施防治,而我国目前监管漏洞还是很大。
“根据环保部2006年一份调查报告,全国有2万家化工企业中,位于长江沿岸的就有近万家。”致力于环保工作20多年的吴立红向记者介绍, “环境激素不仅作用于动物,而且也能影响人体健康。我省目前对环境污染和有毒化学品的危害还缺乏全面的调查、评价,更谈不上如何有效地控制。希望我省尽快加强水质监测。同时应尽快立法,严厉打击违规生产单位,以保证群众吃得放心。”
新闻链接
防范“环境激素”,专家支招
早在32年前,日本学者就提出了“环境激素”一词,但未引起重视。美国记者戴安·达玛诺斯在1996年所著的《被夺去的未来》一书中再次提出来。此书通过对人工合成化学物导致的生物雌性化、不育、生殖缺陷等科学发现的报道,向人们展示了因化学合成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而带来的令人震惊的画面。该书一出即引起各国对“环境激素”问题的关注。由此“环境激素”一词“名声大噪”,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
所谓“环境激素”,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影响人和动物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由于它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学术上称之为“外源性内分泌干扰物”。
如何防范“环境激素”的危害,专家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不要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方便面容器90%是泡沫苯乙烯产品,它是一种致癌的环境激素;不要将聚氯乙烯包装食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在高温条件下,环境激素双酚A会从中渗出;对含有激素的药要慎用;食用糙米、荞麦、菠菜、萝卜等,容易使环境激素从体内排出;多饮用茶水也有助于内脏中的环境激素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