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城市病”更须放眼“城外”
最近的一项专项调研显示,200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972万人,已经超过了2020年规划目标的1800万人。目前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但人口仍在以每年60万的速度增加。此前,北京市人大专题调研建议“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引起广泛争议。
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是不是该从“低端劳动力”下手值得商榷,但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人口爆炸危机”却不得不正面应对。客观上讲,以大城市有限的土地和各类资源,承载人口的能力毕竟有限。如果人口持续大量流入的状况没有缓解,迟早还是需要城市管理者进行行政干预,这显然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怎么办?对于处于人口浪尖之上的大城市而言,加强完善城市的内部管理措施无疑非常重要,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宏观调控显然更为关键,毕竟,寄望于仅有的几个大城市来承载城市化进程的人口转移是不现实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未来必然有更多的人口定居城市,哪来那么多的空间提供给“新市民”?
大城市空间日益逼仄,有必要放眼大城市之外的广袤空间。近年来,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同时,也表现为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出,这一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明显。而人口流出的原因,主要是围绕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选择,由于这些领域优势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从而导致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向大城市,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的改变,未来大城市将面临更大的人口流入压力。
因此,破解“大城市病”的良药,在于创造“机会均等”的国内市场环境,消除“城内”与“城外”的巨大差异。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间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在二三线城市及其城市群创造有利于人才就业、创业和安居的良好环境,挖掘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潜力,实现这些城市与人才的双赢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待遇,加大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农村地区的“空心化”和“空巢化”加大贫富差距。 马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