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现是中国主要进出口岸之一。深圳市1200万人,170万为户籍人口。1980年8月深圳设置经济特区,地域包括今罗湖、福田、南山三个区。 2010年5月31日,中央已经批准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的申请。深圳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特区总面积接近香港面积的两倍,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为5年后深圳特区经济赶超新加坡和成为国际大都市、区域金融、经济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过去的30年,深圳特区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涌现出了万科、华为、中兴、比亚迪、平安集团、招商银行等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随着深圳未来十年总体规划的获批,深圳有望迎来二次腾飞。临近“而立”之年的深圳,一再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
焦点
深圳产业发展迎来“多轮驱动”新格局
深圳的产业格局已悄然发生变化。外贸加工企业龙头富士康将工厂迁出、中信证券为代表的高端金融服务企业,却纷纷将总部迁到了深圳。目前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完善的金融产业、连接国际辐射内地的物流产业、与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等四大支柱产业。深圳去年8200多亿元的生产总值中,四大支柱产业就占总量约60%。深圳已正式出台了新能源、互联网、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的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预计这三大产业在2015年将实现6500亿元的产业规模,形成3000亿元的增加值。业内人士指出:低端产业迁移,把土地和资源配置给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及三大新兴产业多轮驱动,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也是深圳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科技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深圳先后制定和实施了50多个有关鼓励自主创新的规范性文件,成为深圳科技产业由“制造”走向“创造”的重要推手,使深圳创造出了许多令人骄傲的全球第一。在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一大批富有成长性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推动下,高新技术产业当之无愧地成为深圳第一支柱产业,
据统计,200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8507.8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6%。每万人专利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深圳特区30年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044家,国内专利申请量2009年达42279件,成长出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腾讯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涌现出大量富有成长性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其中在软件开发领域有金蝶、金证股份;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领域有朗科科技;在医药领域的海普瑞、天若;在新材料领域有惠程、长园集团;还有医疗器械领域的安科、迈瑞等,都在各自领域占据技术和市场的领先优势。
深圳60个大项目集体开工 投资总额逾千亿元
深圳特区近期推出的60大项目,涉及产业发展、自主创新、城市更新、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5个领域,包括10大民生项目、10大产业项目、10大自主创新项目、10大基础设施项目、20大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1053亿元,预计今年完成投资187亿元。此外,还有一批总投资超过2200亿元的重大项目,年底前也将陆续完成前期工作动工建设。随着这一批项目的建成投产,预计可形成约570亿元的产值,实现利税约100亿元。
分析指出,新开工的十大产业项目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网络、互联网、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在这一批产业项目的建设单位中,信立泰是我国生物领域自主创新的优势企业,比亚迪是国内新能源领域的龙头企业,华动飞天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互联网数字音乐知名企业,中兴通讯已是国际大型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