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纯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
唐模村位于黄山之口,毗邻歙县牌坊群。檀干溪穿村而过,全村夹岸而居,村内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及“一村三翰林”之誉而闻名中外。
唐模村名之由来
唐模村名的由来现无史料可查,要从村落历史和宗族文化的脉络中找寻蛛丝马迹才是。据唐模《许氏宗谱》记载,最早在唐模,定居的为程姓,时名程村,汪氏后来傍程姓而居,植银杏树选址建村,现还有一片街区称宗汪。汪姓在徽州是二大姓显族,早在明代《新安名族志》就记载徽州“十姓九汪”。虽然汪姓历代出了许多显贵名人,但影响力最大、最久远的人物却是汪华。隋朝末年,时世变更,战乱频仍,汪华揭竿而起,摄歙州刺史,攻下歙、宣、杭、睦、婺、饶六州,自封吴王,唐初汪华归顺新朝,为总管六州军事,歙州刺史,因功绩卓著,受封越国公。
汪华的后裔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
徽歙祠堂的典型
祠堂是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务的圣地,它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于一身,也是一个宗族最高权利的象征。明清两代徽州就有大大小小祠堂达10000多座,现在各县村都还有数量可观的祠堂存在,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之称的唐模村现存有一座许氏宗祠,被称为“徽歙祠堂的典型”。
虽然祠堂在清太平天国年间毁于战火,已经不能看到全貌,但从它现存的遗址、建筑面积和规格上,依然可以看出它昔日的宏大规模,在中国古代,三、七为民间最大的数字,唐模这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许氏宗祠就是按民间最大规格——三进七开间修建的。
在唐模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穿靴戴顶尚义堂,摇摇摆摆继善堂,草鞋麻履骏惠堂”,这句谚语真实反映了唐模三座祠堂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尚义堂地位最高,是座官祠,继善堂次之,是座经商人家祠堂,骏惠堂地位最低,是普通老百姓的祠堂。
唐模水口文化
水口是风水学中一个重要的要素,所谓“水口”,指水源所从出之洞口,在徽州村落建设中是一项重要设施。徽州人之所以热衷于在村口建造水口,主要是因为受风水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防止它外流就应该修建“水口”,将水留住,才会“户闭”则财用之不竭,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此外在水口还会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庙、亭、堤、桥、树为主,可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