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采访中,与一位自主品牌4S店老总聊天,从这位老总的言谈之中,可以看出其对于自主品牌强烈的民族情感,其对于中国自己的汽车这一情感的炽热程度远超过记者的想象。
然而,制造汽车毕竟是一项长期积累的技术活,国外大的汽车品牌经过数百年的浸润,其实力确非自主品牌短期内所能企及。自主品牌发展至今,无疑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然而在20万元以上的中高级车市场,自主品牌却凤毛麟角,品牌认同度低成为自主品牌短期难以逾越的坎。
于是,当新能源汽车还未真正普及,自主品牌大多都树立了以此为机遇弯道超车的宏伟规划。
只是,弯道未必能超车,如果驾驶不慎,不仅很难实现超车,甚至会发生车祸。
从北京车展开始,各家车企无论是已经具备投产能力的新能源车型也好,或者是几个工人花上几个月敲敲打打搞出的新能源概念车,无疑都要拼命地与低碳环保搭个边。
而从近段时间来看,无论是声势宏大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还是江淮与仰融的联手,也都将新能源汽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然而,新能源汽车虽然是一场巨大的机遇,但从新能源车初次登上人类的研究课题至今已有200年之久,其核心技术却一直难以完全攻克。仅仅是对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研究的投入,其耗资动辄就百亿元人民币,这对一个企业的人才、技术、资金的要求都非常高。
从目前自主品牌的各家车企来说,发力新能源汽车,走产业联盟克服资金技术瓶颈等等无疑都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但如果没有结合自己的实际,盲目跟风,则有可能弯道超车不成,反而拖垮了已经形成的成果,若真如此,真是哀莫大焉,对于苦心经营数年的自主品牌来说更是如此。
笔者只是希望,当弯道出现在眼前,想着超车的同时,各家车企更要擦亮眼睛,谨慎驾驶。 谈正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