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报讯 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正式发布《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0)》,作为国内第一本“产业蓝皮书”,其对经济回暖期中国产业竞争力进行全面梳理,并分行业、分地区地进行了详细论述。
蓝皮书指出,“十一五”前三年,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总体趋于上升,进入2008年就已经开始下降。
在分析原因时,蓝皮书指出,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政府当时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可导致企业成本增加的政策措施,不少企业因综合性成本上涨而关闭、停产或收缩业务。2010年3月,中国26年来首次出现了贸易逆差。这种格局虽然可以减轻中国平衡国际贸易的压力,但同时也表明,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在国际上下降了,对这个苗头应引起高度重视。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我国正处于产业竞争优势的转型期,如果应对不当,一些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下会失去竞争力,新的具有优势的产业一时难以形成,在竞争优势上形成一个“真空期”。
在对安徽产业竞争力的分析中,《报告》指出我省在39个大类中没有一个是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的,相对的竞争优势产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室副主任郭朝先分析,这或许是安徽与江西等中部省份的“通病”,比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工业设备和交通运输业,科技投入强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指数都较低,导致竞争力都比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