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谍战“柏林隧道”
2010年8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美苏谍战“柏林隧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消散,“冷战”的阴云又笼罩在欧洲大地之上,在冷战最前沿——柏林,间谍情报战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门、别出心裁。那时候,窃听是最普遍也是最行之有效的间谍手段之一,当时的美国中情局局长希伦科特自然不会漠视窃听的作用。于是,著名的“柏林隧道”事件,拉开了美苏在柏林地下秘密较量的序幕。

1.“潜伏”柏林

早在1951年,美英两国情报机构就在维也纳联合实施了地下窃听苏军电缆通讯的“白银”行动。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柏林又主演了一场“二进宫”,行动的代号是“黄金”。之所以取名“黄金”,是因为希伦科特认为,优质的情报比黄金还有价值。

就在这一年,二战期间在欧洲战场立下赫赫功勋的老牌间谍艾伦·杜勒斯出任中情局局长,他对前任的窃听计划很感兴趣,并加快了部署。杜勒斯在了解了“黄金”行动的基本构想后,他把数名间谍专家召集到中情局总部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

与会专家指出,苏联军事设施里都有地下通信电缆通往东德和东欧各国,中情局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做文章。而曾参加过“白银”行动的中情局电讯专家卡尔·纳尔森提供了更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发现在通电话时,真实声音在受干扰(加密)后的一瞬间仍然留在电线上,这就是“回波效应”。通过特殊手段可以从电缆线上把加密的电讯信号回波收集下来,经过技术处理,把它还原成清晰的通讯内容。

苏联与民主德国之间最重要的一些通讯线路集中在柏林,因此必须要在柏林的通讯线上安装窃听设备,那么就必须在地下挖出隧道并找到目标通讯线路。

2.老鼠打洞

杜勒斯批准了“黄金”行动的方案,按计划,中情局准备挖一条长约450米的隧道,其中有270米在苏军占领区的地下。这条隧道底部离地面6米,顶部离地面4米,将通往东柏林郊区的索恩法尔德公路,用以拦截在卡尔斯霍斯特的苏联空军司令部与柏林连接的陆上通讯线路。

不久,隧道工程正式开始,隧道挖掘是以老鼠打洞的方式小心翼翼进行的。每天向东柏林只推进几英尺,因此地面不会听到噪音。

为了精确测量直径只有5厘米的目标电缆线位置,中情局人员假装在东西柏林的交界处打棒球,他们故意把球远远地打到民主德国管辖的区域,然而这一把戏却被持友好态度的民主德国卫兵破坏了,他们见有球过来,便把球抛回西区。最后无奈,只好让两名中情局特工化装成美国兵,驱车去东柏林执行公务。他们在预定的地点停车,冒着风险把两个小型无线电发射装置放在选定的位置上,这才使隧道挖掘有了精确的方位。

从1954年8月开始,经过7个月的努力,秘密隧道终于在1955年2月25日竣工。整个隧道网长度达2.5公里,直径2米,其中长约450米的那段按照计划从雷达站开始,穿过东柏林阿尔特-格林尼克区的公墓,直通索恩法尔德公路地下。它沿着公路的两边,接通了苏军总部的地下通讯电缆。这就是间谍史上著名的“柏林隧道”。

3.隧道曝光

中情局原先估计,在电缆线上窃听到的通讯量不会很多。后来才发现,这里一共有1路有线、电报线和4路电话线,各条线路上的通讯量都很大。

于是,他们在大仓库里安置了600台录音机,把所有的通讯内容全部录下来,这样,平均每天要使用800盘录音磁带,打印至少4000米长的文传打字带。

每个星期,中情局总部派出专机将录音磁带运回华盛顿处理,然后将材料分送到中情局和英国情报机关,经过翻译后,供分析人员研究。中情局里有50名精通俄语和德语的人员在一间只有约4平方米的密室里从事翻译工作。人们给这间密室起了个绰号叫“袜厂”,因为在这栋房子的四周看不见窗户,钢板把四面围挡得严严实实,远看起来就像一台织袜机。如此设计这栋房子的目的,是防止室内无线电信号向外扩散,被苏方接收。

同时,翻译人员有着极严格的保密纪律。翻译工作十分艰苦,材料堆积如山,他们只好每隔两周休息一次。后来隧道被苏联人发现了,“黄金”行动不得不终止,然而积压下来的材料花了27个月才翻译完毕。

从秘密隧道传来的大量“重要情报”令中情局大喜过望。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苏军克格勃并不是吃干饭的,这场地下较量才刚刚开始。

不久,中情局就感到事情有些蹊跷。因为1956年苏联出兵匈牙利,中情局竟然没有从隧道里获得一条有用的情报。美国人开始产生了怀疑——难道苏联人已经发现了隧道的秘密?

美国人没猜错,不过真相远远出乎他们的预料。

1956年4月3日,在索恩法尔德公路上,一小队苏联通信兵正在对地下通信电缆做例行的检查维修。一名年轻的士兵吃惊地望着手中一条包着厚铅皮的电线,这条多出来的“杂散”线路是不应该在这里出现的。这条线路一直通向一条陡直的竖井,竖井尽头是一条水平的隧道,在其不远处,一扇钢筋混凝土的大门堵住了去路,门上用德文和俄文写着“严禁入内——奉总司令命令”。这是当初中情局使的小伎俩,也是缓兵之计,目的是即使隧道被发现也可以为情报人员撤离赢得时间。

通信兵在大门面前迷惑不解,他们隐隐觉察到这扇门背后隐藏着什么,又惶恐于门上的命令,不知如何是好。经过一阵慌乱和争吵,苏军士兵终于得到指示,被批准打开大门。

很快,大门上被安上了炸药,随着一声巨响,大门被炸开,全副武装的士兵立刻冲了进去——“柏林隧道”终于大白天下。

4.真相大白

中情局此时还被蒙在鼓里,其实苏联人早就得知秘密隧道之事。只是为了避免暴露安插在英美阵营中的“鼹鼠”,苏联才有意等待了一段时间,最后安排了一次“偶然”的线路检查维修,才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代号“鼹鼠”的,就是克格勃安插在英国外交部的著名间谍乔治·布莱克。

乔治·布莱克1922年生于荷兰鹿特丹,他1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二战期间,为了躲避盖世太保的追捕,布莱克前往英国,并报名参加了英国海军。几个月后,他的上级发现了布莱克的语言天赋——精通英语、荷兰语、法语和德语,因此将他吸收进了海军情报部门。之后,他又在剑桥大学唐宁学院学习俄语,毕业后进入外交部从事秘密情报工作并被派往朝鲜战场。直到在汉城,随同英国使馆人员被朝鲜人民军俘虏,成为苏联克格勃的间谍。

更让中情局郁闷的是,它根本不知道有“鼹鼠”的存在,自然也不知道“柏林隧道”这天大的机密是如何泄露出去的。直到1961年,由于一名波兰情报高官叛逃西方,布莱克的身份才被拆穿。那年5月3日,伦敦中央刑事法院以叛国罪判处布莱克42年徒刑,因为他导致至少42名英国情报人员命丧黄泉,这是英国自废除死刑以来最严厉的判决。

直到这时,美国和英国的情报部门才大梦初醒,明白了曾被看作功勋工程的“黄金”行动,原来在对手那边一直被当成笑话看。更具有传奇色彩的是,英国人的铁窗并没有锁住布莱克,5年后,在狱友的帮助下,他成功越狱并逃到了苏联。苏联政府还特意授予他列宁勋章和红旗奖章。

而在柏林,这场地下情报大战也并未结束。1961年8月,赫鲁晓夫下令筑起柏林墙。建成的柏林墙反倒成了间谍活动的掩体,因为苏联人发现的仅是隧道的一段,其他的地下隧道一直未被发现,它们继续运作,直至柏林墙被推倒。这场惊心动魄的情报战也成为“现代间谍史上的奇迹”。 据《文史参考》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