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花为何自我凋零?
假海宝案逃犯归案
社会万象
“长龙”
城管局长调离前突击提拔干部?
老母病床前,逆子痛哭流涕
下一篇4 2010年8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生命之花为何自我凋零?
心理危机干预专家:三大原因易导致自杀倾向
芦帆 记者 王松青
 

近段时间来,一些轻生现象屡屡发生,仅合肥就出现数起自杀事件,上月竟出现一天三起自杀的悲剧(本报多次报道)。在这些轻生自杀者中,有年轻的男女,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轻生方式有跳楼、跳立交桥、跳河等。当一个个生命之花自我凋零,人们为之扼腕叹息时,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要怎样才能防止此类事情的发生?为此,记者走访了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部主任夏海森。        

自杀其实是一种症状行为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而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杀,数字显示,每年自杀的人数远远大于战争、恐怖袭击或凶杀死亡的人数。

统计还显示,在美国和欧洲的自杀死亡者中有90%存在不同形式的精神障碍,所以说自杀是种症状行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社会生活呈现出快节奏,自杀现象增多,也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关注。

三大原因易产生自杀倾向

生活在同样的社会上,面临着同样的压力,为什么有的人会走上轻生的道路?针对这个问题,夏海森分析有三大原因:一是自杀的易感性。一些人原本在大脑生理和心理上就存在不足或缺陷,如大脑发育不良、脑部受过创伤、中枢系统感染、怀孕期受到创伤、煤气中毒等,导致脑功能的整体下降,易患心理疾病,甚至会冲动伤人;二是人生中不良事件的诱发。诸如家庭生活不如意,受到不良的行为影响和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得体;幼年时的不良经历或单亲家庭,受到的教育和训练机会少,缺乏必须的生活技能、生活风险承受力低,工作、就业、升学方面的压力,婚姻的不美满以及一些负性、不良事件的累积,再加上前述的易感因素,会形成恶性循环;三是有明确的精神疾病。有多种精神或心理疾病可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应予重视,不要漏诊。这些情况如果加上近来家中发生矛盾或遇到激烈的心理冲突,往往会酿成极端事件的发生。

如何让生命之花不再凋零

当人有了自杀念头时,如何及时制止?或者说,当人遇到了心理危机,应怎样干预、化解?夏海森认为,首先要改变习惯的一些行为模式。改变认为自己“最痛苦、 经历最惨、人生失败、 没有希望 、 一无是处”等绝对化观念,有一个合理的人生定位,不可过高,否则易产生失落和绝望;养成正确的行为模式。有自杀倾向的人,在做事、计划安排、应变能力等方面往往有所削弱,心理医生、家人和朋友要共同帮助促进患者行为模式的转变,以及解决客观现实问题能力的提高,迎难而上,最终使问题迎刃而解。

“心理危机干预应在实际行为之前,有苗头、想法之后,要寻求正规专科医生的诊治,同时要形成家人、朋友、单位、社会、医生共同参与的支持网络,有些人常常是被人忽视的弱势群体,应在完善社会机制的基础上,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困难。”关于对自杀倾向者的社会干预,夏海森如此建议。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