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少年说哈佛大学的故事
2010年8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听少年说哈佛大学的故事

记者 祁琳
 

16岁的他来到哈佛大学短期学习修得学分,现在年满18岁的他即将前往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继续留学深造,原以为他会是一个架着眼镜、不苟言笑的学生,但是记者一见到他,便感觉一股青春的气息迎面扑来。他就是合肥一中的学生陈亚天,曾经是校模拟联合国协会主席,第一届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秘书长,健谈是他的强项。昨日,记者见到这位小伙子,听听他在哈佛大学的故事。

环境 ——“图书馆就像海滨浴场”

满墙的常春藤,大大的躺椅,还有明亮的落地窗……这样的场景很难想象能在书香阵阵的图书馆里出现,“刚进图书馆的时候,简直让我大吃一惊。”已经从哈佛大学回来两年的陈亚天,说起哈佛的图书馆,还是忍不住赞叹几声。“躺在躺椅上看书,简直就像是在海滨浴场。”在哈佛大学,陈亚天经常干的事情就是在图书馆里看书、查找资料,“让我不敢相信的是,拿着我的学生证,能进学校的任一个图书馆。”

从2008年7月20日开始,陈亚天在哈佛大学进行了为期四个星期的学习,每个星期,陈亚天只有四堂课,剩余的时间都是自己的。“哈佛的学习过程就像是中国的导师制,大部分的时间我都要自己泡图书馆、找资料、写论文。我花的时间最长的一次就是用了8小时50分钟,最后得了个A。”说起这个A,亚天掩不住一脸的兴奋。

“在哈佛上学,最让我郁闷的一件事情就是晚上12点半要签到,每天晚上我都要强打起精神起来签名,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很奇特。基本上要比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推后两个小时。”陈亚天还讲了在哈佛的一件趣事,在学校的第一天,亚天很激动,六点刚过就起床了,推开门走到外面,“原本以为学校里会有一些晨练的人,但是偌大的校园里一个人也没有。看样子,都在睡觉呢。”

生活 ——“我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陈亚天在哈佛的宿舍是一间套房式的公寓,总共四个人,除了与自己一同来哈佛的南京同学外,还有一名美国同学和意大利同学,“我们宿舍就像一个小小的世界村啊。”亚天笑着说。

在哈佛短短的四个星期,除了学习以外,亚天参加了不少活动,“学校里经常会有各类比赛,像做饭比赛、DIY冰淇淋比赛,我参加过一个中国人自己策划举办的‘中国博览会’。”就是活动全部过程由中国人自己策划,把“中国特色”制成视频,播放给外国人看。“我们还教外国人说中文,‘你好’,‘我爱你’,外国同学都很感兴趣,我当时就是负责送食物的。”“那这个活动有没有合肥元素啊?”“没呢,早知道我就带上四大名点去哈佛了。”亚天似乎有些遗憾。

说起零花钱的问题,亚天的父母给他带了几千美元,“真是不敢花,要知道,在美国花钱都要乘以七啊。不过美国的衣服还真是不贵。”生活自理方面,亚天自豪地说:“生活方面我基本上没什么问题。我的厨艺无师自通,反正也吃不死人,去英国留学,是需要自己烧饭的,这个方面我没问题。”谈起哈佛的四个星期经历,亚天还说,要不是这四个星期修的四分,家长还不放心自己出国呢。

学习 ——“中国式、美国式双结合”

因为入学较晚,陈亚天到哈佛的时候,能选择的课程已经为数不多了,“一开始的时候是选择天体物理学,但是我是文科生,很难搞懂这些,之后就换了一个稍微能听得懂的社会学专业。”

“那你有没有在语言上遇到什么问题?”记者问亚天。“可能因为教授是个50多岁的老太太吧,上课说的语速慢,语言上没什么问题。”亚天俏皮地说。在出国或者高考的问题上,用亚天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脚踩两只船”。亚天也告诉记者,其实这样并不是很好,但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在上高中的时候,就要明确自己走什么路,早点定下来,最好不要两者兼顾。

“听说你在学校里经常参加活动,有没有影响到你的学习呢?”“有一次我参加了北大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整个寒假都在做准备工作,其实我发现,活动结束以后,学习成绩反而更好了。”亚天告诉记者。其实在学习上,亚天有自己独特的一套,那就是“中国式”和“美国式”学习方法双结合,“其实中国式的方法在考试上还是很灵的。”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