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镰刀、黄土、袅烟、土灶,一叶瓦,半块砖,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都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我知道,村庄终是我的魂和根。它扎在乡间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树木的大地上。无论是哪里的村庄,骨子里都刻着我的悲欢。
瑶岗村便是如此,和我记忆中的故乡小村不差分毫。不同的是,这个身处肥东一隅的地方,是块革命圣地,是渡江战役方略诞生地之一。曾为当年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站过岗,放过哨的王万高老人说,这块热土“是让全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见证,它也因为是渡江战役总指挥部所在地而声名远播。2006年,它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设在村里的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1985年对外开放,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张亚琴 文
王恒 图
坐镇民宅指挥
因为交通方便、百姓觉悟高和地形地势有利的因素, 1949年4月初的一个黄昏,渡江战役总前委及其部分工作人员在邓小平、陈毅的率领下,乘一列闷罐车到达合肥,第二天一早,就在曾希圣和华东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曹荻秋的引导下进驻肥东瑶岗村。
现任瑶岗村书记的王永金带着我们来到了总前委的旧址。一进大门,就看到了当年总前委的会议厅。宽大的厅内,摆放着几张木桌,上面放着六个喝水的瓷缸和一部老式电话机。王永金说,这里当时是地主王世新家的一座四合院。其中,院子的头路、二路为邓、陈的卧室和办公室兼会议室,厢房住随从人员,后路房屋为王世新自住。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其普通而又简陋的清末民宅内,总前委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
邓小平亲挖防空洞
瑶岗人都知道有个螺滩,王万高老人也不例外。他向记者介绍,古时候,有一年合肥干旱,老百姓们颗粒无收。因此只好到河塘水沟边摸点田螺以充饥。螺壳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日积月累便堆成小山状,后逐渐演变成一个滩,这便是螺滩。
总前委入驻后,经常遭到国民党的飞机轰炸,为安全指挥作战,邓小平和陈毅自己拿着铁锹来到了螺滩,准备挖防空洞。当年只有十八岁的王万高,依稀还记得邓小平首先在地上画了个直径三尺的大圆圈,接着,他们俩脱去棉袄,摘下棉帽,用力地挖土,随行的战土也加入挖掘大军。因为螺蛳壳层又厚又硬,挖起来十分费力,因而,当防空洞基本成形时,他们已经花去了大半天的时间。后来经过整修,整个洞能容纳数十人。每当敌机侵袭,总前委指挥部便会立即迁入洞中,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今,这块曾经在渡江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的防空洞早已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后人的,仅仅是一块竖立的牌子,上面的鲜红字迹提醒着我们,辉煌的历史不会因时间埋没。
佑贤学校的纪事
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学校纪事,瑶岗也不例外。虽然佑贤小学在解放初期,被划分给老百姓分拆掉,但是瑶岗村有年纪的村民们坦言,自有记忆起,学校洪亮的钟声、朗朗的读书声及整齐划一的口号,就一直在脑海中萦绕不去。
佑贤学校是1911年始创办,为村私塾,主要是教《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旧时流行的启蒙类读物,1921年改为学堂。1928年,由李鸿章在上海的大管家、五品官王景贤和当地的大户人家王佑贤慷慨捐资扩建,并从两人的名字中取佑和贤作为校名。
应该说,这是全村人民的福音,因为佑贤学校正式挂牌起,不管穷苦富裕,都可以入学读书。据王永金说,如果当时你考上了中学和大学,佑贤学校还会出资捐助贫困学子。这也使得瑶岗村的人才,在社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世界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老师王道平也是从佑贤学校走出的。
后学校作为警卫营的驻地,为总前委和全村的安全担起责任。
朱公庙的传说
朱公庙是瑶岗的又一个神奇之所。它曾作为总前委的医疗室和野战军的康复医院手术室,后成为巢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
如今再去访庙,已是一片废墟,站在此,思绪已随着王万高老人的介绍飘到它的兴盛时期。庙是红漆大门,写有副对联:庙小乾坤大,神灵日月长。朱公坐在龙虎椅上,肚里藏有罗盘一个,本草纲目医书一套。从前,它是瑶岗村祭祀时的主角,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朱公都要被抬着绕村一圈,这样才可保全村人民平安。不过这个旧风俗早已摒弃,现在的瑶岗人,更相信的是自己。
那么,这个朱公是何许人呢?
原来,朱公原名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后定居在山东定陶,改名陶朱公,既行医,又经商。因此,瑶岗人觉得朱公会行医能保全家健康,会经商又能保发财致富,因此就自发建起朱公庙,意为瑶岗带来好运。
事实上,作为总前委的医疗室,它确实为瑶岗人谋取了健康。
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总前委立即将命令转化为雷霆万钧的军事行动,百万雄师以排山倒海之势,在东起江阴、西至湖口的500公里长江沿线,扬帆起渡,全面出击,仅2天时间就一举突破了国民党苦心经营了3个半月的长江防线。正如渡江战役纪念馆副馆长蔡传林所说,总前委在瑶岗指挥渡江战役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韬伟略和崇高品德将永远留在瑶岗、合肥乃至全国人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