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闹市里的“补漏族”
2010年8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拖家带口、风餐露宿,凭着自己的手艺辗转揽活
走进闹市里的“补漏族”

记者 李尚辉/文 李超钰 倪路/图
补漏族街头揽活
街头做饭
车内载着全部家当
孩子们提来生活用水
夜宿桥下
孩子露天睡觉
 

在省城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拖家带口、风餐露宿,每天开着面包车或敞篷车巡回在大街小巷,车上小喇叭不停吆喝,犹如吉卜赛人一样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 他们大多来自皖北涡阳,其共同的职业是“专修楼房漏水”。每天傍晚,他们就到约定的地点聚集;天一亮,就穿梭在大街小巷。

记者 李尚辉/文 李超钰 倪路/图

“补漏族”的一天

早晨6:00, 合肥五里墩立交桥下,一排人蹲在那里洗漱。这些来自皖北的补漏人拉开了一天的生活序幕。

上午10:00 ,外面的太阳开始毒辣起来,老孙和儿子坐在桥下乘凉。“今天看来又没有活干了。”老孙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向记者说道。老孙说,连日的大晴天让这些补漏人都十分郁闷。

中午1:00 午饭过后,他们在桥下铺起了连排的凉席,妇女带着孩子开始午休。由于天热,几个孩子始终不愿睡觉,开始哭闹起来。

傍晚6:30,忙碌了一天的“补漏车”陆续返回,在天桥小一字排开。“每天有六七辆车在此安营扎寨,我们都是来自一个镇上的,大家都认识,有的是亲戚关系。”老邓说,他有两个弟弟也在合肥补漏,其中一个弟弟每天在阜阳北路扎住。

“补漏族”的住处

“补漏车”不仅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也是他们的家。

他们每辆补漏车内都塞满了衣物和生活用品,煤气罐、煤气炉灶、水桶、锅碗瓢勺等物品。

在另一个群居点,记者看到停放了10多辆“补漏车”,不少“补漏人”已经支起了炉灶,正在烧饭,现场冒出袅袅炊烟。

老王的车厢内收拾得很整洁,像一个卧室,中间一排座位被拿掉了,后边一排座位平铺着,靠座位的最里面放了几摞衣物,在副驾驶的上方还安装了一个小风扇。

“我们一家四口晚上就睡在这个车上,一人一个座位。晚上热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把车发动起来,开会空调。不敢在外面睡,因为小偷太多了。”老王说。“为什么不租一间房子呢?” “太贵了,一间房子一个月要好几百呢,够半个月的生活费了。”

“城管管得比较严,不让停车,发现了就撵,我们只好和城管打游击。”老李一边烧饭,一边和记者聊天,“我们都比较注意卫生,每天烧晚饭之后,都会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给环卫人员添麻烦。”

另一位补漏人老邓告诉记者,他们来自涡阳县,据他所知,涡阳“专修楼房漏水”的车多大数千辆,其中合肥有200多辆,400多人。

“补漏族”的孩子

跟随补漏人的有许多孩子,看到记者拍照,他们开始直往镜头前凑。老孙的12岁儿子小浩是这帮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他和所有已经上学的孩子一样,都是趁着暑假被父母接来合肥的。“我们担心孩子假期在老家下池塘玩不安全,才接过来的,马上开学了就还把他们送回去。”

这些孩子们从农村来到城市,虽然不像城里孩子一样住在宽敞的空调房里,但与他们所在的乡村相比,都市的繁华给了他们许多快乐,他们帮父母干些活,甚至成群去公厕提生活用水。

补漏人沈大姐告诉记者,眼下对他们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炎热的天气,孩子们想让大人带着他们去超市、商场吹冷气,但大人却不敢走开。“一是怕东西被人拿走,二是怕走开后有生意上门。”

“补漏族”的收入

“一年也就赚两三万块钱,但相对打工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老张自得其乐地说,农忙的时候还可以回去,补漏和农忙两不误。

“开支很大的,一天要70元左右,还不算油费。天热,烧饭不方便,在外边买着吃,一家四口人一顿饭每人一碗拉面要20元了。尤其是小孩,花钱特别厉害。”老张的爱人向记者说道,“从乡下接来,不忍心亏了他们,苦就苦自己吧。”

“几乎没有什么娱乐,虽然车上安装了一个小的黑白电视,但收不到几个台,长时间看,电瓶里的电会用完。”老张说道,“干我们这行,如果不下雨,几乎没有什么生意。”

“白天几乎都在路上,满大街小巷转悠,有时一天要走100多公里,碰到活就干。”

“洗澡不方便,要等夜深和人少的时候,找一个拐角简单洗一下。”一妇女插话说,他们每天都是到附近的厕所接水。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