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公牺牲”为何引争议
全球体坛五大“美丽公主”
非常道
中房协的“上书”与舆论的“口水”
读报
从孔子到三俗 谁为媒体叫冤
3上一篇 2010年8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孔子到三俗 谁为媒体叫冤

 

2010年6月开始,《非诚勿扰》因被指“低俗”而被整改,拉开“反三俗”的序幕。刚刚过去不久的7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8月初,相声演员郭德纲又陷入了三俗的窘境遭到全民声讨。似乎一切都随着舆论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最终成为一起公共事件,掀起了一次“新道德运动”,“将反三俗进行到底”,人们这样吆喝着。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1951年,全国人们声声高唱着走进新时代,要“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如今是“反庸俗,低俗,媚俗”之风。看来要反什么都是与时俱进的,此举顺天时,合国情,如人意。

于是,学者们频频指责“文艺领域的泛娱乐化”,官员们纷纷发难“叫停整改低俗节目”,人们都把矛头指向了公众人物,再从公众人物上追究媒体责任,认为是大众媒体导致了三俗文化的风靡。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我要为媒体叫冤了。

当然,我并不否认有专门的公关推广公司和某些无良媒体唯恐天下不乱,致力于推出“凤姐”之流以谋取经济利益。然而,三俗文化的出现,不是媒体炒作的,归根结底是全民素质的问题。

从小沈阳到郭德纲,从陈冠希到兽兽裸照,我们的大众审美观正逐步趋于一同:欣赏那些“最大限度地刺激人的视听感官,对赤裸裸的欲望进行渲染的节目”。早有波兹曼提出“娱乐至死”,如日中天的某卫视不也将其发挥到极致了吗?一场又一场的“雷阵雨”,加上胡搞蛮缠的《嘻游记》,怎么烂怎么招人骂就怎么火。纵然对之嗤之以鼻,但是人家确实火了。是谁为他们的“俗”买单,是我们广大的受众。索福瑞的收视曲线上明明白白地显示,有些观众就是喜欢看这些“三俗”节目,“三俗”电视台。

传统的民族文化怎么就从孔子的“时”和“仁”沦落到“庸俗、低俗、媚俗”了呢?“中”、“和”、“义”、“理”,这些个字眼没几人记得,“庸俗、低俗、媚俗”却在一次次“反”的呼声中愈发深入人心。这个转变可能比李一道长的“成仙”之路还要走得曲折。

儒家文化的消逝和“三俗”的兴起的确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了。这不是媒体导致的,而是物质社会里根植于人性的民族劣根。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