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8月16日电 70.6%的科研机构设在企业,73%的科技活动人员在企业,71.9%的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75.3%的省级攻关项目由企业为主体承担,72%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安徽省企业自主创新呈现出“5个70%以上”的态势,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初步确立,这一自主创新的“安徽现象”令人瞩目。
8月16日,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合肥就自主创新问题调研时说:“要尽最大努力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环境,要最大限度地释放在皖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潜力,要让自主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亮丽风景。”
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创新推动战略,相继启动了“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安徽创新产业不断壮大,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339.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094亿元,年均增长34%;创新主体不断增加,全省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7家、试点企业1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90家,高新技术企业1125家;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量子通信、语音合成、全超导核聚变等高端研发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2008、2009两年,全省共有近30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居中部前列。今年上半年申请专利数增长56.5%,获得授权专利数增长81.5%。
自主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当前,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已明显前移到自主创新上。张宝顺说:“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日益凸显,转型升级、优化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在这样的形势下,不论是继续做大经济总量还是提高发展质量,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离不开自主创新的推动。”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产业水平和经济效益,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科学发展之路,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推进自主创新,要切实加强创新载体建设。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提升持续创新能力。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产学研密切合作。特别要引导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努力实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
推进自主创新,要努力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安徽省明确提出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向安徽聚集,鼓励和支持创新人才以知识产权、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入股创办企业,让他们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这将有效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推进自主创新,要建立政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财政投入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要积极促进社会资金投向创新领域,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自主创新投入体系。安徽省已大幅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全省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财政的比重,由“十五”末的全国第28位上升到第10位,居中部第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设立总额达12.8亿元的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已吸引社会投资30多亿元,投入早期创新型企业项目近3亿元,发挥了积极的引领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