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时代,城市生活污水5年直排长江
亲人在呼唤,温情在流动
3上一篇 2010年8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亲人在呼唤,温情在流动
本报寻找抗日英烈亲人热线不断响起 已有两名英烈找到亲人
记者 张火旺 杨文艺
 

12日,本报重磅推出《寻亲!为数百位抗日英灵》一文,同时发起了寻找英烈亲人之旅的行动,并刊发了可考证的英烈名录。报道一经推出,本报热线电话就响个不停。亲人在呼唤,温情在流动,埋葬在安庆市太湖县大石乡的英烈忠魂将不再孤寂。

本报寻亲联系电话:0551-2620110,18919620415。 

两名英烈找到亲人

向本报打进的寻亲热线中,有人询问英烈姓名,有人报料亲人情况,还有满腔热忱的市民志愿加入寻找的队伍……每一条线索,都连着英烈;每一个故事,都重温历史。

家住阜阳颍东区颍河闸附近的王先生打来电话说,其中有一名英烈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四叔。 “我四叔名叫王玉福,他参军的过程和别人不一样。”王先生说,当时很多人都是被抓壮丁或者无奈之下当的兵,而他四叔是因为新婚妻子生病去世后,决定一心一意打日本人才进的部队,此后一直没有联系过。

记者查阅王玉福的名字,牺牲的时候是中士班长,籍贯阜阳人,民国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1940年)阵亡庐江。王先生说: “那么多年过去了,能看到四叔的名字很是欣慰,同样为英烈们的事迹所感动。”

今年73岁的张新月也打来电话说,自己小时候常听爷爷说起,他有个小堂弟也进了部队打鬼子,大名叫张学良,小名叫张成人。“当时国民党有个大官叫张学良,因此自己的小爷爷到了部队后,为了避嫌没有使用自己的大名,而用了小名张成人。”张新月说,碑刻的英烈名单张成人,很有可能就是和家人失散60多年的小爷爷。

记者再赴太湖找线索

为方便查找英烈亲人,记者再次到太湖县实地采访。

“当时负责修建陵园的一个连长住在我们家中,他的一个勤务兵只有十五六岁,因年龄相差不是太远,所以自己常跟着勤务兵到工地上玩。”欧阳德和说,虽然墓地在太湖,但是修建的民工却来自望江以及宿松,当时一边修建墓地,一边雕刻碑文。

“墓还没有修好,就已经有英烈从各处运来,放在一口口的棺材里,临时放在墓地附近的狮子山上。”欧阳德和说,除了存放在棺材里,还有部分士兵仅用一尺白布包裹着,甚至只剩部分骨头,既有牺牲多年被迁葬到此的英烈,也有刚刚牺牲的战士。

1946年5月,历经近两年的时间,才把墓地修好。 “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开始,该处英烈陵园逐渐被荒废,墓地最终变成了废墟。”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