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类:徽州盛行祖容像
无款设色祖容像中堂应该是书画类比较具有特色的展品。在明清徽州盛行的祖容像又称容像、祖宗像,多为晚辈聘用画师给年迈父母或逝去的先人留容,以备怀念、祭祀之用。也有人因为政、为教有功,深得民心,子民自发为之立生祠绘像,如明代徽州人就因许多良守、良令,公在地方,感在人心,结栋宇而绘冠裳肖像,以供人们“瞻仰”。 容像是晚辈后学寄托对先人贤哲思念敬仰之情的重要载体,这从徽州清代《鲍氏颂先录》留下的大量吟诵容像的像赞中可见一斑。
与徽州文化的其他支系一样,祖容像的产生与盛行,与朱子理学及徽商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根据朱熹亲自修订的《家礼》对先祖进行的祭祀,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春祭时,家家都要悬挂祖先容像。民间对祖容像的大量需求,客观上为这一民间艺术样式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受极其浓厚的宗法观念的影响,徽商在获取商业利润后,多回到桑梓之地,造华宅、建祠堂、修宗谱,为先人绘制祖容像以祭祀之用。也正缘于此,徽州祖容像获得了高度发展。同时,由于徽商足迹遍及宇内并跨出国门,在进出徽州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有意无意间将各地肖像画法带入家乡,客观上对开阔本地容像画家眼界,提高其艺术水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房用具类:砚的发展之路
据省文物总店门市部经理郭飚介绍,砚的历史悠久,发展变化很大,民俗文物文房用具类展示,特将砚的发展之路设立专门的展示橱柜,从这可以看到砚的一路变化:从大多设有三足和盖的平板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砚面世后,由三足、四足、五足、六足向更多足发展。隋代时砚足多达12只,或兽足或兽首;砚面也由平坦向微凸发展,面凸起成圆顶状。到唐代,砚足更多,基本上完成了由多足向圈足或无足的过渡。
明清砚是中国砚雕艺术发展灿烂辉煌的高峰。砚的形制转向自然、随意拓展。题材已非常广泛,深浮雕、浅浮雕、圆雕、镂空雕等不同表现手法的出现,而世居婺源龙尾山,一切翎毛草虫花卉,莫不精工,尤长于素石或顽石制砚的安徽歙县人汪复庆更是制砚高手。
徽州三雕类:石狮象征吉祥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场地的限制,在这一类展品中,文物总店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圆雕彩绘石狮、长方形清供纹砖雕、长方形龙纹砖雕、嵌戏剧人物纹木雕板屏风等文物。这些明清以来的三雕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杂有透雕、圆雕、线雕与多种技法的并用。
在徽州文化的影响下,徽州人重视文化教育,诗书传家,“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徽州工匠,雕刻的作品人文气息非常浓厚。如圆雕彩绘石狮,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以人从大门里出来的方向为参照的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在徽州百姓的心里,石头雕刻的狮子一直传承着吉祥如意、平安祥和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