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递,有太多的溢美与想象。这个小村落从来就不缺乏美的传说。这一次,我们的寻访古牌坊之旅的行程中当然也少不了西递一站。
古老的村落,古老的传说。在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是这个古老村落的历史见证人,如今已成为西递村的标志性建筑。
我们循迹而至。
缘起
曲径通幽处
幽涧鸟鸣之逸远,山溪清流之美娟。西递位于安徽省南部黟县境内,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距黄山风景区仅41公里的小村落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美誉。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侵扰,村中原始形态保存完整,更重要的是在西递村的村前,就立有一座胡文光刺史牌坊。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得知西递村原来有13座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牌坊,因历史原因,只剩下唯一幸存的石牌坊了。胡文光刺史牌坊是西递村这个古老村落的历史见证人,已成为西递村的标志性建筑。
据当地人介绍,古老的徽州过去曾经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固然,一方面说明了古老的徽州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百姓的生活窘困,自己的十三四岁的儿子就要“丢”到外面去做学徒谋求生活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古老徽州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思想开通。老一辈人都非常赞同“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种认识和见解。当自己的孩子十三四岁时,读了几年私塾学堂就要他们告别故土,远离父母,到外面世界去谋生锻炼了。而他们的儿孙后代大都知艰识苦,努力上进,争气做人,做出了成绩,其中的不少人还成为了徽商的佼佼者,为“光宗耀祖,建设西递”作出了巨大贡献。胡文光就是这样一个佼佼者。
当我们走近西递村,迎面矗立、威武神俊的石坊就是胡文光刺史牌坊。举目望去,正楼龙凤牌上刻着的“恩荣”二字依稀可见,两旁盘有浮雕的双龙,表示是皇上恩赐的荣誉。据说,胡文光刺史牌坊与徽州各地的牌坊式样不同,如歙县的牌坊大都是四根大柱直冲云霄,叫“冲天柱式”,而眼前的这座牌坊有五个层次分明的楼阁,有顶有檐,叫“楼阁式”,所以准确地说应该称它为“牌楼”。
思考
浮华烟云皆不再
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小村落之前,矗立着这么个庞然大物,还是远在京城的那个传说中如神祇一般的皇帝下旨建造的,揣摩当时村民的心理,每每经过这个牌坊之时,大抵应该都存有一种惴惴不安地崇敬之心吧?
也许,在他们心中,也跟我一样,只是听说过皇帝,只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隐约觉察出这个掌握了天下的生杀大权的人是非同一般而已。千里之外传来的“恩荣”二字仿佛代表了这里与那个遥远的京城之间的一线之牵——这座代表道德教条和儒教意识形态理论的牌坊成了维系庞大帝国中央和基层联系的单薄力量。
在我们这个时代,咫尺天涯都能瞬间联通,似乎这种精神控制显得有些羸弱,有些可笑,有些微不足道,可在那个连书信传递都需要几十天甚至个把月的年月里,牌坊作为一种建筑符号和模式语言,不仅仅体现了地方对中央的臣服,更是表达出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普通民众对中央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接受及文化认同,而正是这种认同让我们看到了古老的牌坊,穿越了文本层面和技术层面所包含的精神价值层面的文化传承,这正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
关于胡文光
我们还是有必要先征引一些史料,大致了解一下西递的这座胡文光刺史牌坊背后的故事。
胡文光,字原中,号西川进士,明经胡氏十八世祖,生于1521年,明朝嘉靖乙卯年(1555年)中举,先出任江西省万载县县令,因重视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学堂)等方面政绩卓越,深得上司赏识,被提升为山东胶州刺史,五品官,授为奉直大夫。胶州是当时的通商口岸,海盗横行,民不聊生。胡文光到任后,精心尽力治理地方,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在当地老百姓中至今还流传着一首顺口溜的赞诗:“文光刺史美名扬,重视教育办学堂,兴修水利仓满粮,勉励繁殖牛马羊,防御倭寇逐东洋,捍卫江山保吉祥。”
胡文光从政三十二年,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如同牌楼上三十二面如意花盘一样如花似锦,前程锦绣。明神宗皇帝的叔父时任荆王,管辖现在的湖南湖北、山东一带。他看中了胡文光的文韬武略和一表人才,就将胡文光调任本王府的长史,授为朝列大夫,全面负责王府内外各种事务,故被誉称为“荆藩首相”。虽说是个四品官,但所行使的权利却很大。为减少和回避封建王朝官场上的繁琐礼节,神宗皇帝特许叔父荆王不必亲自上朝,有事就让王府长史的“荆藩首相”胡文光代为禀报和传示就行了,这就省略了“先行国法,拜见皇侄,后行家法,拜见叔父”的礼节了。随之,这个“代”字也就大大提高了胡文光的身价了。1578年,胡文光为官二十三年后,皇帝“恩荣”(即皇上恩赐荣誉)在他的家乡——黟县西递建造牌楼一座,以示光宗耀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