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解放军军歌歌词的变迁
2010年7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那些“飘扬的旗帜”
探寻解放军军歌歌词的变迁

 

《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原型为创作于1939年的《八路军进行曲》,1988年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其歌词与现在广为传唱的内容有所不同。改动最多的一句是原始版本里“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一句,在1949年的版本中变成“全中国人民彻底解放”;在1964年拍摄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变为“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现在人们熟知的军歌版本则为“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在1949年版本中,歌词最后一句为“争取民主自由,争取民族解放”,但如今的歌词是“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据《中国新闻周刊》

修改歌词乃形势所需

“解放战争时期,实际上各地部队都在修改这首歌的歌词,不一样的版本很多。”作为公木的夫人,吴翔对于军歌歌词的变化比常人更为敏感,“那都是国家形势的需要。”

随着局势的急剧变化,军歌的歌词也与时俱进。1949年版本与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军歌版本就大不一样。但这两个版本的共同点是,都将抗日的号召改为“讨蒋”的檄文。至于“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如何改编成“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吴翔回忆:“应该是有了毛泽东思想之后,歌词就立刻变成了‘毛泽东的旗帜’。”这一说法得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李诗原的认同:“1945年,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被正式确立之后,这首歌的歌词就变成了‘毛泽东的旗帜’。”

自由创作的军歌

1939年1月,公木结识了作曲家郑律成。郑律成有心与公木合作,写一组大合唱的歌。一个星期之内,公木一口气完成了《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等八首歌曲的写作。公木每写完一首,郑律成就拿去编曲。10月,《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编曲完成。 1939年冬天,《八路军大合唱》由郑律成亲自指挥,在中央大礼堂进行专场演奏。很快,这些刚劲嘹亮的歌曲在战士中流传开来,尤其是《八路军进行曲》,铿锵有力,气势恢宏,深得战士青睐。《八路军进行曲》不仅在各抗日根据地唱得响亮,甚至在抗战后期连国民党的部队也爱唱。由此可见,《八路军进行曲》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后来,《八路军进行曲》成了《解放军进行曲》。

“失足者”公木

1942年4月底,公木接到中央办公厅发来的“请柬”,邀请他参加5月2日下午在杨家岭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令他自豪的是,他是唯一一名在编的部队文艺工作者。

10月,公木调往鲁艺任教。此时,反自由主义运动已在鲁艺的校园弥漫开来。公木的诗歌《大围墙》、《小围墙》因为有“讽刺首长之嫌”,被定为“反动文章”的代表作。曾由他主编的《部队文艺》、《蒺藜》墙报,以及由他参与组建的文艺团体——鹰社,被作为特务集团挖了出来。他竟成为鲁艺抢救运动中的“失足者”。

“我还是更喜欢原来的词”

建国后的公木,一次又一次地被卷入各种政治运动。文革时期,江青发动群众对实际上是代军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进行修改。当时修改军歌的工作小组,认为现行军歌歌词虽然写了“向太阳”、“毛泽东的旗帜”,但是没有提“党的领导”。

1988年7月25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军歌最终的歌词与公木最初的创作相去甚远。对于后来多个版本的歌词,公木曾向夫人吴翔表示:“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原来的词,但改词是国家需要,我服从就是。”

1998年,公木去世,他的墓碑上甚至没有生卒年月,但工整地镌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原始歌词。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