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世家为诗狂
2010年7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文学世家为诗狂

 

皖南,麻姑山脚下,南漪湖畔,贡村所在地。

贡氏先祖原来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时期卫国人(今河南境内),是孔子七十二得意门生之一。在唐朝开元年间封为“黎侯”,宋真宗时又封为“黎阳公”,他的后裔们为了追念他,就以他字的最后一个贡字作为姓氏,一直沿袭至今。贡氏子贡祖文毅然投笔从戎,并于抗金中结识岳飞,遂成“刎颈之交”。1195年,贡祖文四世孙贡大用举家复迁宣城贡村。

就是这个普通的江南小村,一代一代的贡氏人中,走出了元代的杰出诗人贡奎和贡师泰。

生性儒雅数贡奎

贡奎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博通经史。守孝期满后,贡奎出任江西等处儒学提举。贡奎对待儒生非常和善,他不用官场礼节,而是像老师和学生一样相处,士子们反而更加敬服他。有一次学校报事耽误了时间,他的手下人抓捕了几个当事人准备处罚,贡奎说:“我被天子任命提举儒学,职责是教育,怎么能动刑呢?”立即命令释放他们。

贡奎非常孝顺,多次请求辞官侍奉母亲。母亲病故后,贡奎再次出山为官。他的儿子贡师泰随同进入国子监,第二年也走上了仕途。三年后,贡奎回家养病;到了十月,他对侄儿贡师文说:“吾夜梦赋诗不祥”,说完就溘然而逝。

治官作诗皆出彩

贡师泰在治政业绩和诗作方面,远远超过他父亲贡奎。

绍兴府白洋港有一大船停在岸旁,有一高姓富商雇史姓伙计等二十多人于海滩取盐卤,想借用该船篙橹,见船舱内有死尸2具,吓得离去不敢言。后来,被徐姓告发,说史等劫货杀人。该案经绍兴路推官的贡师泰调查取证后,得知原来是当地一个姓沈的船家运载货物到杭州后返回,路上遇到打鱼人撒布在海中的渔网,因为偷盗网中的鱼被打鱼人发现后杀死。高、史等冤案终大白于天下。故史称:“吏治行为,诸郡第一”。

同时,贡师泰又是个著名诗人, 他的诗并没有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而是更注重反映社会现实,这一点也能说明贡师泰是个不畏豪富、勤政爱民的清官。

张亚琴

钱澄之家族:以诗抒民生之苦

在抗清志士中,不少人都是当时比较著名的诗人。由于清廷统治者的禁毁,后来就很少有人提到,甚至湮灭无闻。钱澄之就是其中的一个。钱氏家族历来以诗书持家,勤劳节俭,乐善好施。钱澄之(原名钱秉镫)和儿子钱法祖的立身行事,就烙上了受其祖、父辈影响的深深印记。

澄之少年怒斥昏吏

在家里五兄弟中排行最小的钱澄之,十六岁参加县试,被取为高等。崇祯元年,有一个御史巡按至安徽,车仗到了大门外,这时,冲出一个少年站在那里,怒斥御史过去的丑恶行径——原来这御史以前曾投靠魏忠贤。当时朝廷正在清除魏阉逆党,这御史害怕再节外生枝,因此内心恨得要命,却不敢治其罪。这少年正是钱澄之,他因此声闻于四方。

清兵南下后,各地的抗清斗争风起云涌。钱澄之是其中的一员,却不幸兵败。其后,他在永历政权谋事了一段时间,后因“永历帝已仓惶从舟西迁”,便在同乡帮助下,艰难辗转回归故里。

钱澄之一生始终以杜甫为宗,学习杜甫反映社会现实、同情民生苦难的精神。

法祖目睹母亲之死

1645年,钱澄之带着娇妻幼子,驾一叶扁舟,藏身于烟水茫茫的太湖中。 一日,他和孙克咸、徐闇公三人棹小艇,往寻故友沈圣符宅。 中途,忽然听见湖中响了一声炮,三人急忙返棹,只见他们寄居的小舟烧得只剩下一片船板了。钱澄之妻儿均不知下落。

第二天, 钱澄之听说有人拾到一个孩子,赶过去相见,原来是长子钱法祖。钱法祖将父亲带至他们藏身的水边,看到了母亲的尸体。这时候的钱法祖,内心该是多么的纠结。

安置好母亲和弟妹,钱法祖随父亲一起来到永历帝的所在地。回乡之后,钱法祖在第二年办完婚事,父亲就把家当全交给了儿子,从那以后不问家事,钱法祖由此担起了钱氏家族的重任。而在创作方面,他则和父亲一样,以诗明志。

张亚琴

李天馥家族:合肥的“父子双星”诗人

至清代,合肥文学、历史等著作更是大量涌现。一批在清代文坛上有一定影响的合肥籍诗人脱颖而出,如龚鼎孳、李澹然、李天馥、李孚青、萧玉成等。其中,被赞为“父子双星”的合肥诗人李天馥、李孚青,在清代诗坛颇获好评,父亲诗“鸿博艳丽”,藻思清明。儿子从朝廷走入乡野,其诗“清新缠婉”,《枣巷行》等诗写出了农民生不如死的血泪控诉。

李天馥从小聪颖异常,被称为神童。1657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在担任经筵讲官时,为皇帝讲解经传史鉴,并敢于将自己的见解直言不讳地向皇帝讲述,很受康熙的器重,被提升为内阁学士。1688年,有一次皇上召见总河靳辅,巡抚于成龙当面询问河工事宜,二人各执一词。靳辅说高家堰应修重堤截水,于成龙说要以修下河、开海口为急。皇上令九卿发意见。李天馥建议开下河、海口,高家堰重堤宜停建。皇上遵从李天馥的建议。

他以激浊扬清为己任,拒绝送礼,不受贿赂,有携礼拜谒者,他都严辞拒绝,说:“我一日在部,就不容许这种事情存在!”五年来,一无所私,官场贿赂之风也有所收敛。李天馥性情至孝,感天动地。传说他的母亲去世,扶母灵柩回去途经巢湖,正值冬季水涸,不能通船。船至巢湖时,水涨数尺,好像专为其送丧。及至埋了母亲,他在墓旁盖房守丧,亲植松树、楸树等,忽有一对白燕栖于墓旁的房子上,人们认为这是被李天馥的孝行所感动,于是把他守丧的房子称为“白燕庐”。当地发生旱灾,李天馥筑坛祈祷,天降大雨。秋旱,发生蝗灾,他仍如前祈祷,结果蝗虫尽去。

李天馥一生酷爱文学,擅长诗词文章,初入翰林,雅以诗文为己任,与王渔洋、叶方蔼、陈廷敬等人倡复古学。每朝罢,召集文雅之士,吟诗作对,著有《容斋集》。

作为李天馥之子,李孚青深得父亲之传。这不仅是在精神品格方面,更在为文著诗上造诣颇深。康熙年间即中进士的李孚青,官至编修。在马鞍山采石矶的太白楼上,题有许多精彩对联。其中李孚青的最具浪漫情怀:“脱身依旧归仙去,撒手还将月放回。”由此可以看出,李孚青的才情决不在父亲之下。

朱玉婷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