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与秦孝仪年龄相差31岁,属于两代人,分别承担了蒋介石大陆时期与台湾时期的“第一文胆”之重责,两人都有“国民党的第一支笔”之誉。
陈布雷: “畏垒椽笔,逾百万师”
陈布雷生于1890年,浙江慈溪人,是蒋介石在大陆时期的主要“文胆”。1911年,陈布雷进入上海《天铎报》,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
国民党挥师北伐后,蒋介石很需要身边有支笔杆子,北伐军刚到南昌,蒋介石就派人去上海邀请陈布雷去南昌晤谈。不久陈即为蒋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从此,陈布雷就成了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
抗战时期,是陈布雷“文胆”生涯的高峰。1937年7月初,蒋介石邀集国内知识界名流200多人召开“谈话会”,并在会上慷慨陈词,他说:“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性命,求最后的胜利。”这篇谈话以“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一句最为著名,它如同“抗战宣言”一样,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决心。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
作为蒋介石的“御用”笔杆子,陈布雷做过一些违心事,最典型的是为蒋撰写《西安半月记》。陈布雷无法违拗蒋的旨意,只得唯命是从。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终年59岁。蒋介石在祭文中,对这位一生以笔墨佐助自己“遂奠邦基”的文胆与国策顾问,作了盖棺定论之语:“畏垒(陈布雷号)椽笔,逾百万师。”
秦孝仪:早年参赞机要晚年执掌“故宫”
秦孝仪是湖南省衡东人,生于1921年,早在1949年,即陈布雷辞世后的次年,他就以28岁的年龄,成为蒋介石身边最年轻的“文胆”。从上海法商学院法律系毕业后,他曾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深造,荣获人文科学博士学位。
由于文采过人,反应快,又能以毛笔速记,所以秦孝仪一直为蒋介石倚重。1949年随国民党到台湾后,秦孝仪除以“总统府”秘书的名义,续任蒋介石“文胆”外,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文宣组副组长、中央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61年4月,他出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直到蒋介石过世,蒋介石发表的政策文稿,几乎全部出自秦孝仪之手。他在蒋介石去世之际,以蒋介石文学侍从等多重身份,承宋美龄之命,记录并撰述了蒋介石的遗嘱。这篇以“自余束发以来,即追随总理革命……”破题的短文,在国民党一党专制时代,各级学校曾规定学生背诵,也让秦孝仪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蒋经国主政后,秦孝仪的心力逐渐转往“故宫博物院”发展。自1983年开始,他在“故宫博物院”院长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8年。2007年1月5日,秦孝仪在台湾病故。 据《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