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诗词百年路
2010年6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安徽诗词百年路

本版文字 朱玉婷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那最艳美、最璀璨的便是诗歌。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而流传下来的文化精品。虽然历史的脚步渐渐远去,但是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却广为流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诗词中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在这份浩瀚宝贵的遗产中,安徽籍的诗人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从魏晋到明清两代,相继涌现出众多有影响的诗人。而近百年的安徽诗坛更是人才辈出,熠熠生辉。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安徽人胡适一声“作诗如作文”,自由体白话诗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传统诗词和自由体白话诗词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传统诗词在近百年来有了新的发展,一批优秀的安徽人仍孜孜不倦地创作着,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朱蕴山、赵朴初、陈独秀、张恨水……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留下了不朽名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全国诗词复苏的形势密切呼应,随着太白楼诗词学会等诗词群众团体的纷纷兴起,大批诗词作者纷纷涌现。宋亦英、刘夜烽、徐味、邹人煜等,吟诗填词,各成风格,成为我省当今诗词界的主力军。

与古体诗词创作相得益彰的新诗创作也不乏优秀作品的出现,公刘、严阵、梁小斌……他们在诗坛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安徽闪耀的诗词创作史上,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女诗人,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安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省,诗词创作人才辈出、成就卓越。记者采访了著名诗人、原《诗歌报》主编乔延凤和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他们讲述了皖籍百年诗词、诗歌发展的历程。

皖籍诗人才俊辈出

记者(以下简称记):中华传统诗词源远流长,在安徽近百年来诗词发展历程中,有哪些特别重要的人物?能简单给我们梳理一下吗?

乔延凤(以下简称乔):在我国诗词的发展史上,安徽籍的诗人一直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从魏晋到明清两代,历史上不断涌现出很多有影响的诗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自由体白话诗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传统诗词和自由体白话诗词同荣并茂的繁荣局面。

提到旧体诗词,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赵朴初。赵朴初诗词曲写得很好,享誉海内外,结集出版过《滴水集》、《片石集》等。他的诗词曲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娴熟的韵律技巧。而新诗的第一人就得提到胡适,他突破诗词声韵格律严格限制,提出了“作诗如说话”的主张。当时的革命派有胡适、蒋光慈等人,新月派还有朱湘。

记:现当代安徽还涌现了哪些著名的诗词作者?

乔: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的诗词群众团体也纷纷兴起,像省太白楼诗词学会、省诗词学会等。其间,也涌现出一批高水平作者,如宋亦英、刘夜烽、徐味、邹人煜等。

而新诗在改革开放之后也是非常活跃。像写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著名诗人梁小斌,也是那时候脱颖而出的。玛金、那沙也是非常有名气的诗人。

创作历经繁荣兴衰

记:纵观安徽诗词以及新诗的发展历程,有没有一个时期特别活跃?

王贤友(以下简称王):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活跃。在古体诗词方面涌现出的一些团体,对创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像我省的太白楼诗词学会很早就成立了。在这些平台上,活跃着一批优秀的诗词作者。

就新诗而言,也属改革开放以后最为繁荣。安徽一向是诗歌大省,出了很多有名的诗人。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长期压抑的心灵得到释放,感情得以回归,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虽然其中一些诗人在后来从诗歌转向了小说、散文的创作,但在当时还是很有影响的。

记:现在写诗的人已经不多了,别说讲究音律和格调的旧体诗词,就是坚持写作新诗的人也很少。有哪些原因呢?

王:主要是现代社会留给诗歌的空间不多。以前报纸的副刊是诗词、诗歌作者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现在副刊一般都不发表这些作品。即使有,也很少,通常只是作为版面的补白、一种点缀。

那时候《诗歌报》在全国影响也很大,刊物坚持刊登基层民间作者的优秀作品,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怀念这种精神。现在这样的刊物少了,很多优秀作者转而进行其他创作。

此外,现在人文精神的失落、人们的兴趣也不在此,也导致了诗词、诗歌创作的衰落。诗歌,应该是温暖人生的精神家园。

徽派文化源远流长

记:无论是古体诗词的创作还有后来新诗的繁荣,安徽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这些创作与历史传承有什么渊源呢?

乔:安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徽文化对皖籍诗人的创作也有着深厚的影响。

从古至今,很多文化名人客居安徽,他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对安徽的诗词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时候像李白、杜甫,现当代如郁达夫等很多名人都在安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对后来创作的影响也很大。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