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多一些“根叔”校长
中国最美的五个小镇
非常道
时事乱炖
公众为何对专家公信力打“低分”
读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6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公众为何对专家公信力打“低分”
网评
韩涵
 

我们需要更多专家学者从书本中抬起头来。

近年来,部分专家常发表引起争议的言论,对此,《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只有44.8%的受调查者在遇到重大问题时,愿意听专家的观点;认为“专家是社会权威,值得信赖”的人只占到6.5%(《中国青年报》6月25日)。

各个行业的专家无疑汇聚着我们国家最优秀的头脑,他们理应是公众的指明灯、社会利益的看护人,可如今,专家们的声望和公信力竟沦落至此,委实让人痛心。

也许事实没那么糟,也许公众有一些误解,但无论如何,一些雷人专家言论对社会的伤害是无法抹去的,从“自行车污染比汽车大”,到“垃圾焚烧无害”,从“中国不存在两极分化”,到“上访户99%精神有问题”……一些专家频频发表有违常识之论。

针对专家雷人之语的泛滥,大多数人责难一些专家个人的素质,或者大加讨伐专家为利益集团代言。对于这两点,我并不否认,在学术界一片污浊的当下,难免有一些滥竽充数欺世盗名之徒,面对权力、金钱、名誉的诱惑,也难免有人甘愿委身于强势集团,充当马前卒。这其实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任何国家都难以避免,但是,它不应表现得如此毫无顾忌,不受约束。

我以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那些专家个人,而在于这些人之外,其他更多专家学者的沉默。

一个环保志愿者曾告诉我,前些年环保组织在反对西南水电开发时遇到一个困惑:找一个敢站出来说话,反对水电开发的专家真是非常之难。后来,他们偶然发现了一个敢说话的地方专家,简直如获至宝。这个故事让作为媒体人的我深有同感,因为据我所知,媒体记者要想就某一公共事件采访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同样不是一般之难。

埋首于书斋不闻天下事,似乎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传统。我们的许多专家学者,并不是不关注与他们专业有关的社会事务,他们就此类问题写相关学术论文,给有关单位做研究课题时,常常有着极大的热情,但是,如果要他们将观点想法与大众分享,要他们为人们释疑解惑时,他们却马上变得异常低调。

然而,无论哪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应有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专家学者的知识并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而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专家学者利用其知识为大众服务,启蒙公众,澄清是非,监督权力,抨击丑恶……更应是其职责所在,借用电影《蜘蛛侠》的一句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服务公众的责任就越不可推卸。

当然,不少专家学者还是乐于向社会贡献其真知灼见的,他们是我们社会的良心,可这样的人还不够多,尤其是那些身处高位的专家学者。维护学术之尊严,捍卫社会之公正,我们需要更多专家学者从书本中抬起头来。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