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非之前,需要做好诸多准备,比如需要准备好过冬的衣服,比如需要采购方便面、肉类零食,比如需要为电脑下载必要的软件……不过我最先塞到包里的,还是一包龙井茶。我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那种境界,肉也要吃,茶也要喝,前者是生理需要,后者是精神需要。但是现在总的行程还没过半,危机就到来——快没茶了!
工作7年,我做了7年的茶客,个人体质对海里的大龙虾有些过敏,但是对茶有着浑然天成的默契——下药灌茶,事半功倍;临睡喝茶,一刻钟内入眠。在工作前有个习惯,这个习惯的表演并不难,10分钟而已:用电茶壶煮沸水,开盖微凉3分钟,然后倒进透明的玻璃杯,然后往手掌倒上茶叶(直接倒,热气会让其他茶叶受潮)轻洒在水面上薄薄一层,接下来的几分钟是观摩时间……这样的场景直到大部分叶片沉到杯底,历时5分钟左右,在冬日的阳光下看整个过程,颇为好看,在茶叶落下的时候往水面上轻轻吹气,返回的是一股茶香。此时杯中水已经是茶汤淡黄,泯上一口,回味甘甜;用手指沾些汤水洗眼,让一天12+小时在电脑前的眼睛好受些。
每次这么装高雅品位的时候,我这儿是约翰内斯堡时间早上10点半,后方已经是北京时间下午4点半,这正是紧张的工作时间。在紧张的时候硬挤出时间来让自己放轻松,我觉得这是提高效率的一种手段,直接导致的严重后果是——4000字每小时。所以,茶后写稿和酒后驾车有着类似的后果。一个同行见识过我的写稿速率,他看我把手记写到这儿,建议说:“你下次再买茶,记得开办公用品发票,实至名归。”
本报约翰内斯堡专电
特约记者 曹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