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安徽 唱响时代
“真金白银”扶持皖江示范区与文化产业
承接转移,安徽尽享天时地利人和
3上一篇 2010年6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承接转移,安徽尽享天时地利人和
省委书记张宝顺等政要学者纵论“承接”之道
顾佳 记者 郁宗菊
 

在昨天的部省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暨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等发表演讲,共同探讨“承接转移、创新共赢”之道。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

承接转移安徽尽享天时地利人和

“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建设皖江示范区恰逢其时。”省委书记张宝顺在主题演讲时表示。

张宝顺表示,承接产业转移,安徽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优势。最大的优势首先是区位的优势,安徽居中靠东、通江近海,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二是资源优势,地上有粮地下有矿藏,自然资源非常丰厚。三是产业基础,安徽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产业基础,除了煤炭、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制造传统产业之外,现在已经形成了汽车、家电、建材、电子信息包括现在一些高端的产业。第四,凭借国家给的政策及区位资源优势,安徽努力营造亲商安商的环境,对外开放,深化合作力度空前。

张宝顺也指出,要让所有投资者都能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下,一视同仁的、平等的受到权益的保护,利益的维护。不论是海外的、省外的、还是本省的,只要在安徽落户或者注册,就都是安徽的企业,应该一视同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

文化或成徽商复兴“火车头”

“我有一种强烈的直觉,文化产业将成为徽商复兴的重要力量,崛起的火车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表示,文化产业对徽商以及安徽崛起的作用千万不可小觑,这可能是安徽未来的一个领航产业,比传统产业或许更有影响。他说,中部的几个大省如安徽、湖北、湖南,在经济实力上与东南沿海有较大差距,但是文化产业却欣欣向荣,有些方面非常突出。安徽应重视文化产业的崛起,文化产业的不可复制性、独创性,却是可以跨越的。

卢中原认为,承接产业转移一定要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

开发区要成产业转移新载体

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表示,根据之前的框架协议,商务部将从几个方面深化与安徽省的合作,支持安徽承接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支持在皖江沿岸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开发区要成产业转移新载体。

蒋耀平指出,安徽应加强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支持合肥、芜湖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整车零部件监测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及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试验等项目。将安徽省自主品牌汽车列入援外项目采购范围。加快境外投资步伐,用好境外中国经贸合作区建设扶持政策,支持安徽企业在境外市场兴建农业园区以及汽车机械、纺织工业园,支持示范区内企业到境外进行矿产资源勘察和开发利用,帮助企业解决境外投资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

借转移东风实现“产业升级”

“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以这个为着眼点。”对于产业转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如是强调。

范恒山表示,承接产业转移是路径,着眼点是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整改造有机结合起来,把握发展方向,严格环境标准,不断淘汰落后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适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努力拓展区域产业成长空间,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业和先进制造业。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健全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加强重点产业的协作配套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范恒山表示,要坚持在承接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最终建立起以高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各类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